农民朋友看过来!未来五年这么干,你觉得行不
最近不少农村老乡聚在一起就聊:未来五年在村里咋干能多挣钱、日子更踏实?其实不用瞎琢磨,跟着政策方向走,把力气用在点子上,咱农民的路只会越走越宽。今天就用大白话唠唠,未来五年咱能从哪几方面使劲,都是能落地的实在路子,大伙也能看看合不合自己的情况。
最近不少农村老乡聚在一起就聊:未来五年在村里咋干能多挣钱、日子更踏实?其实不用瞎琢磨,跟着政策方向走,把力气用在点子上,咱农民的路只会越走越宽。今天就用大白话唠唠,未来五年咱能从哪几方面使劲,都是能落地的实在路子,大伙也能看看合不合自己的情况。
眼下,正值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,然而受9—10月份持续阴雨天气影响,田间耕层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,这给小麦正常精细整地带来了极大阻碍,也导致播期普遍偏晚。面对这一不利情况,抓好晚播小麦科学应变播种技术的应用,成为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。我们要坚定“晚中求早、能
刚过秋收,村部的大喇叭就响得震天:“2025年农村新政策解读会,上午10点在村委会开!种地、建房、挣钱的事都有说法,每家都得来!”不到半小时,院里就挤满了人,镇里来的干部刚把政策海报贴好,村民们就围上去,有人掏手机拍细节,有人拉着干部问自家情况,热闹得像过年赶
近期,在不少乡村的田间地头、集市茶馆,一个话题迅速升温:听说年满60周岁的农民,只要在2025年10月一次性补缴7.5万元居民养老保险费,到了11月就能马上按月领到一笔可观的养老金?这个说法像秋风扫落叶般传遍了十里八乡,撩动着许多即将或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农民朋
最近村里不少人在聊“中央给农民发补贴”的事,有人说“听说有好几亿”,也有人担心“钱会不会到不了自己手里”。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说透:中央确实下拨了4.84亿农业补贴,而且这笔钱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监管措施,专门用来帮农民解决生产难题,谁都不能随便挪用,符合条件的
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,为了保护耕地质量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耕地地力补贴政策持续推进。2025年,各地耕地地力补贴陆续到账,农民朋友可别错过这笔“实惠”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领取攻略,让大家明明白白领补贴。
金秋时节,正是玉米丰收的季节。然而,天公不作美,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,常常让辛苦劳作的农民朋友们措手不及。看着湿漉漉的玉米棒摊在地上,很多人为了“防雨”,习惯性地在上面盖上一层塑料布。但你知道吗?这个看似“保险”的做法,不仅没用,反而会让你的玉米“雪上加霜”,造
看着邻居地里绿油油的一片,心里痒是常有的事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焦虑,隔壁张大哥去年九月上旬一鼓作气把蒜种都下了,想占个先机。结果出苗时东一簇西一簇,有的直接烂在地里,后来蒜蛆、叶枯病一起上门,最后他说产量少了大概三成,心情比亏本还糟。说实话,这种“早下就能早收”
今天就是农历八月初四了。在农村老人眼里,这是个特殊的日子,尤其怕这天刮东风。老话“初四刮东风,秋收一场空”说的就是这事儿。这不仅是简单的一句农谚,更是祖先长期观察天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。
近日,一位82岁奶奶“驯服”农用无人机的视频火遍全网。视频中,老奶奶站在田埂上操作无人机,动作熟练,神情淡定,被网友称为“炫酷新农人”,也再次带火了科技助农的话题。
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。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“典赞・科普中国”特别节目,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,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,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。自举办以来,“典赞・科普中国”持续收获社会各界
那么,该如何判断自家芝麻是不是已经到了理想的收获窗口期?其实,答案就隐藏在芝麻植株的“外貌变化”和“内在状态”之中。
这几天村里老张头蹲在墙根发愁,眼瞅着明年就满60岁,儿子在城里打工,老两口守着两亩薄田。听说延迟退休要落实,他掰着手指头算:“我这把年纪,地里活儿干不动了,养老金一个月一百多块,再熬几年咋整?”
金秋九月,即将迎来玉米收获的时节。为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,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,实现丰产丰收,潞州区农业农村局倡议各镇(街道、中心)向辖区广大农民朋友们宣传采取适期晚收的技术措施。
最近,农业圈里可是有不少大动静,要不了多久,咱农民朋友种地、搞养殖的方式可能都得跟着变。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,农业领域正发生的几个新变化,这些变化和咱农民的日子息息相关,可得上心。
说起土地合并,现在不少农村都在推进。不像以前地块零散,一家几亩地可能拆成三四块,耕种起来又费工又低效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推“一户一田”,把细碎地块整合起来搞集中经营。这可不是简单的“凑地块”,而是实实在在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,尤其是这4点变化,农民朋友得看